4月的最后一天,上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院長助理施政的日程表滿滿。“這段時間比往常更忙了。”剛從上海地鐵23號線投標會議現場趕回的他告訴記者,從2月份開始,公司已召開1193次線上會議,總時長48627分鐘,單日會議次數最多達到36次,單次總時長1323分鐘......
今年一季度,隧道設計院共投標32個設計咨詢項目,中標12個,中標額達到3.5億元。作為上海最為老牌的設計研究院之一,它是如何沖破疫情的陰云,實現逆勢飛揚?
出圖量同比增長57%
隧道設計院籌建于1958年,1965年掛牌成立。它是國內最早從事軟土隧道設計研究的單位,也是最早承擔城市軌道交通前期研究與設計總體單位之一。
行業外的人對它也許并不了解,其作品卻廣為人知。上海第一條隧道,也是國內最早設計能抗核爆的打浦路隧道,便是出自它手。從1號線開始,它參與見證了上海地鐵由線至網的發展歷程。同時,業務拓展至全國各地,重慶穿樓輕軌、港珠澳海底沉管隧道......無不體現其在隧道與軌交建設方面的精深。
“以往,采用集中辦公、集中投標的方式。全國各地的項目,由負責人來滬或者派人去外地投標。專家評標也是在線下進行。”按照行業慣例,每年一二月份完成設計招標,二三季度完成工程可行性以及初步設計報批,到了第四季度,項目正式開工。
然而,這一節奏卻被疫情打亂,部分項目招投標出現延期,員工也無法按原計劃集中工作。
在招投標的黃金時期,絕不能讓時間白白溜走。隧道設計院瞄準線上,大年初四第一次通過視頻會議召開了投標工作會。“其實,線上會議系統1月初就已開發出來。如果不是這次疫情,估計到今天,都不會像現在這樣充分運用。”施政坦言,從一開始的生疏到后來邊開會邊講解PPT,這已經成為企業上下被“倒逼”出來的新習慣。
隧道設計院錯峰輪崗、居家在線聯動辦公。
與線上會議一樣成為工作常態的,還有定期報告制度。
“復工初期,公司實行錯峰上班以及輪值到崗。大約有一半人居家辦公,該如何管理?”針對這一問題,隧道設計院實行定期周報制度。經營計劃部在周報之外,還增加了日報與月報。“經營計劃部員工不到20人,工作量卻著實不少。不僅要挖掘并打下市場,還要跟蹤收費、調整設計進度等。部門成員大多是非工程專業的年輕人,需要盡快融入市場,形成獨到的判斷和經營策略。定期報告制度既是對員工的督促,促使他們養成提煉與總結的習慣,工作更加有計劃性,也能實時分享工作進度,上下層級環環相扣,提高工作的效率。
截至4月3日,隧道設計院完成出圖、審圖圖紙量同比增長57%和35%。“不減反增”的背后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變化。“以往認為人只有在現場才算干活。現在轉變為看成果,有問題就通過網上視頻方式溝通解決。”這樣,無效的會議減少,集中設計思考的時間增多,工作效率因此大大提高。
賦予設計生命力
今年第一季度,隧道設計院已投標32個設計咨詢項目,實現了平均一個星期投兩個標的產出。截至目前,共計中標12個重大項目,實現多項經營突破。
在上海,隧道設計院支援上海地鐵完成2號線、9號線區間修復“補短板”工程,中標“上海市軌道交通13號線西延伸工程可行性研究及相關配套專題研究”以及“上海軌道交通陳太路等4個基地、分布式光伏設計、施工一體化”項目。
其他地區也是遍地開花。比如,1月底,隧道設計院中標蘇州首個BIM總體項目“蘇州市軌道交通BIM平臺與應用體系建設工程”。2月10日起,與業主方開展BIM專題會議40余次,完成5本企業級BIM標準的編制及蘇州市信息化平臺建設的初步搭建,邁出“上海BIM模式”成體系輸出的重要一步;廣東項目部積極投身于“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前海樞紐工程、春風隧道、沙河東綜合管廊項目”等不同類型20余項重大工程建設中,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工程建設。
面對突如起來的疫情,設計者們也開始反思設計理念,如何在具備傳染性的公共安全事件下保障市民的出行安全?在開展“重慶軌道交通27號線、24號線設計總承包項目”投標時,隧道設計院在全國軌道交通設計中首次提出“主動防御對策”方案。“‘主動防御對策’,就是把防疫的需求融入設計之中,比如開辟具備隔離條件的獨立空間、規定設備的通風量等。”最終,隧道設計院中標該項目,實現了設計總承包項目的又一次突破。
凌晨3點設計人員對接觸網大修改造車站現場服務及安裝指導。
“設計需因時而變,具備前瞻性。”記者了解到,隧道設計院內部設有一個特殊的部門,即運營維護保障聯合設計所。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的成員大部分來自于上海地鐵運營維保部門。“他們是實際使用和維護者,最有發言權,有助于我們提升設計。他們也會理解設計的初衷,在地鐵運行出現問題時及時找到癥結。同樣,我們安排了員工去上海地鐵維保運營部門交流學習,以此加強雙方的協同合作。”
“越是艱難的時刻,越要主動作為。”施政說,“城市在不斷更新,我們要做的,就是隨著需求的改變,不斷賦予設計新的生命力,更好地服務市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