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0 | 網站首頁 | 返回舊版
用戶名 密碼 新用戶注冊 | 忘記密碼
當前位置: 首頁 » 訪談 » 正文

城軌擁抱科技,5G全覆蓋暢遊“云端”

專訪京港地鐵總經理邵信明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7-07  來源:京港地鐵  瀏覽次數:829

“我經常用電梯做比喻:在一個城市里面生活的人,坐地鐵從一點去另外一點,其實與坐電梯差不多,只是在城市里面打橫走,我們需要打造的是一個出行空間。”北京京港地鐵有限公司總經理邵信明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城市軌道交通明確納入“新基建”范疇,未來將為居民出行實現更多可能性。


京港地鐵有限公司的發展,是京港兩地攜手合作的一個縮影。2006年1月16日,京港地鐵成立,成為內地首個實踐“PPP”模式的軌道交通運營企業。截至目前,京港地鐵已運營4號線、大興線、14號線和16號線共計4條地鐵線路,還將以租賃經營模式運營17號線。2019年,京港地鐵所轄各線日均客運總量約為203.8萬人次。


乘客角度審視服務短板


2016年,邵信明從香港來到北京任職。4年多來,只要有時間,他一定會去體驗在北京坐地鐵的感受。邵信明表示,地鐵運營企業管理者從乘客的視角出發,更能審視地鐵服務與設施的短板。


作為“乘客”的邵信明,近年來感觸最深的就是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京港地鐵16號線是內地首條5G信號全覆蓋的地鐵線路,在5G信號支持下,乘客可以順暢觀看4K高清直播,感受VR云游戲,體驗云教育,互動性、沉浸式和實時性感覺更強。在移動支付更加普及的當下,京港地鐵也在所轄車站全面推廣非現金支付業務。


邵信明(左一)在4號線首個5G試點車站,體驗互動裝置


邵信明在采訪中指出,京港地鐵近年逐步開發使用智能運維平臺和智能維護設備,運用科技為軌道交通賦能。他并透露,京港地鐵正準備試用智能巡檢機器人代替人工,在變電所等場所進行自動巡檢工作,實現實時預警、智能化數據分析等;此外,還研究在高空及有限空間內利用無人機代替人工進行目視檢查,以提升工作效率和人員安全性。


京港地鐵也一直在應用與港鐵共同開發的“維修管理信息系統(MMIS)”,該系統可對各項運營資產的投入、使用、維修、報廢、更換進行全壽命周期的跟蹤與監控,延長資產的使用壽命、降低維修成本。邵信明舉例,假如一個燈泡平均可以用到100小時,一般到95小時可能就會更換。MMIS系統則能夠精確定位這個燈泡使用到99小時的安全臨界點,這樣各種物品就更加能夠“物盡其用”。而在維護維修方面,可將大數據挖掘、整合及可視化分析應用于部分作業場景,會優化整個運作環境,讓軌道交通的維修更加智能。


重視沿線物業開發


城軌交通建設對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根據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的專題研究,類比鐵路建設對經濟增長貢獻,按投入產出系數、產業鏈乘數效應系數估算,城軌交通建設對GDP的直接貢獻率為2.6,包括對上中下游產業間接帶動作用在內的綜合貢獻率為8.2。這意味著,城軌交通建設投資1元(人民幣,下同),直接拉動GDP2.6元,最終拉動GDP8.2元。


邵信明提及,港鐵公司成功實踐TOD理念(公共運輸導向型開發),以“軌道+物業”模式將城市軌道交通項目與沿線土地開發在規劃、設計、投融資、建設、運營等各個環節統籌考慮、同步運作,在一塊土地上實現交通樞紐、商業、辦公、住宅、酒店、公共服務等不同城市功能的綜合利用。同時將軌道交通發展產生的外部效益轉換成內部效益,通過合理收益補貼線路運營維護,進一步促進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升級軟硬件設施助抗疫



京港地鐵設置的固定體溫測試設備,能夠加快乘客測溫、進站速度


近期北京疫情狀況引發外界關注,地鐵出行面臨較高風險。北京京港地鐵有限公司總經理邵信明指出,地鐵軟硬件設施升級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自疫情以來,為方便乘客快速測溫,京港地鐵在所有車站實行體溫檢測的基礎上,在部分車站設置了固定式體溫測試設備,利用紅外線測溫,可以快速進行體溫檢測,減少乘客排隊等待時間。”


京港地鐵目前推行非現金支付購票進站,乘客可使用微信、支付寶進行購票、補票及充值業務,近期還實現了銀聯云閃付購票及補票的功能。同時,京港地鐵還推出了新媒體矩陣,通過微信及小程序等,乘客可以查詢全路網線路,也可以查詢京港地鐵所轄車站站內設備、設施以及遺失物品等信息。上述舉措可使乘客最大限度減少與人員及設備接觸。


此外,京港地鐵通過大數據客流分析,如列車滿載率、進站預警值、站內客流密集區等信息分析,優化車站客運組織和引導。


自主研發增實力,邁向高質發展




京港地鐵與港鐵共同開發維修管理信息系統,持續為維修工程提供有效工具


“西門子、龐巴迪、ABB等海外設備制造商進入市場,無可避免會把自己國家的一些標準帶進。近年來,我們也有了自己的國標,如很多信號系統開始使用國產標準。”邵信明表示,隨著城軌快速發展,在相關領域也開始擁有自主研發、設計和制造的能力,部分領域的核心系統在國際上也頗具競爭力。依靠更多的“技術”,城軌正走向高質素發展階段。


據了解,國際城軌建設已進入自動運行系統快速發展期,境外共有32市48條共計678公里全自動地鐵線路。而內地全自動運行軌道交通始于2010年上海35.2公里的10號線,采用的是法國阿爾斯通技術。其后,廣州、上海分別在2017年、2018年建設了從加拿大龐巴迪引進技術的3.9公里和6公里APM無人駕駛線路。2019年,北京地鐵燕房線全面實現列車最高自動化等級,燕房線從信號、車輛、通信到綜合監控系統,完全采用自主知識產權,是真真正正的制造。


目前城軌交通在公共交通中已居于主導地位,對于緩解城市擁堵和方便出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照國家標準有地鐵、輕軌、單軌、現代有軌電車、磁浮交通、市域快軌、自動導向軌道系統等七種制式。在內地城軌交通中,地鐵獨大,占到所有城軌總里程的77.2%。


“城軌云”連線大數據,筑智慧城市



工作人員檢修列車


國家發改委明確城市軌道交通屬于“新基建”范疇之中,邵信明指出,“新基建”七大領域并非孤立,各個產業的最新科技可以起到相互促進和轉化的作用。


今年3月份,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印發的《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城軌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也提出,要推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衛星通信、區塊鏈等新興信息技術和城軌交通業務深度融合,推動城軌交通數字技術應用,推進城軌信息化,發展智能系統,建設智慧城軌。


綱要提出,力爭通過“兩步走”,實現智慧城軌建設的戰略目標。到2025年,將完善“城軌云”與大數據平臺的體系建設和應用落地,新建城軌交通城市全部采用“城軌云”。實現對城軌業務的全覆蓋,數據共享平臺與城軌網絡安全體系同步建立。


到2035年,“城軌云”將成為全行業智慧城軌的支撐平臺,屆時標準的城軌云走向世界,技術先進、數據準確、安全可靠的數據共享平臺全面建成,大數據技術在城軌交通全行業深化應用,成為智慧城市的重要數據來源。


邵信明表示,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越來越多地融入軌道交通,最重要的是提升運營管理的能力及水平,增強軌道交通運行的可靠性及便利性,為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務,助力打造智慧城市。




 
 
焦點
從“燈塔”到產業光芒:海信日立如何打造全球首座多聯機燈塔工廠
國家鐵路局發布兩批鐵路行業技術標準
浙江省擴大有效投資“千項萬億”工程2025年重大建設項目實施計劃項目表發布
2025年湖南省重點建設項目名單公布
首批智慧交通標準化試點項目名單公布!兩地鐵公司上榜!
交通運輸部發布,事關軌道交通
基于數智融合的時速200公里智能城際動車組正式下線
軌道交通68人入選丨全國勞動模范擬表彰對象公示
我國自主研制最大直徑盾構機下線
?

Tel:(網站)021-51603532;(會議)021- 51603528 51603599;(報告、手機報) 021-51603532;(定制)13482147664;Fax:021-51603552

 
国产美女精品裸色在线播放,乱精品一区字幕二区,国产白嫩极品白嫩在线观看,欧美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 久热这里只精品国产8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乱码 | 中文字幕久久综合久久88 | 久久综合天天精品 | 亚洲精品欧美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