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發展改革委關于南昌市軌道交通1號線東延工程
初步設計的批復
南昌市發展改革委:
報來《南昌市發展改革委關于呈報南昌市軌道交通1號線東延工程初步設計的請示》(洪發改文[2021]127號)及有關材料收悉。根據《江西省發展改革委關于南昌市軌道交通1號線東延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贛發改交通[2021])756號)、江西省政府投資項目評審中心《關于南昌市軌道交通1號線東延工程初步設計的評審報告》(贛評審字[2021]291號),經研究,原則同意該工程初步設計報告,并就有關事項批復如下:
工程建設規模及主要建設內容
南昌市軌道交通1號線東延工程(項目代碼:2020-360000-54-01-042828)起于1號線一期工程終點站瑤湖西站,由西向東,于瑤湖大橋南側下穿瑤湖,沿規劃新月路走行,終于規劃新月路與東風路交叉口的麻丘站,線路總長約4.36公里,均為地下線;全線共設2座車站,均為地下站,平均站間距2.04公里。最大站間距為2.35公里,最小站間距為1.73公里;全線設置盾構井1座、中間風井1座,共享地鐵大廈控制中心。
總體設計
行車組織及運營管理
基本同意行車組織及運營管理。設計年度為初期2028年,近期2035年,遠期2050年。采用雙線線路、右側行車,由瑤湖西站向麻丘站為上行方向,反之為下行方向。車輛采用B型車6輛編組,最高運行速度80公里/小時,與既有1號線一期工程貫通運營。初期1號線全線較現狀增購配屬列車為30列,其中1號線東延工程購置列車4列,北延工程購置列車26列。
主要技術標準
1.正線數目:雙線
2.軌距:1435毫米
3.最小平曲線半徑:車站正線為1000米(設站臺門)。區間正線為300米,困難條件時為250米;出入線、聯絡線為200米,困難條件時為150米;車場線為150米。
4.最小豎曲線半徑:車站端部一般情況為3000米,困難條件時為2000米;區間正線一般情況為5000米,困難條件時為2500米;聯絡線、車場線為2000米。
5.最大縱坡:區間正線為30‰,困難條件時為35‰;聯絡線、出入線為40‰;地下車站為2‰,具有排水措施或與相鄰建筑物合建時,可采用平坡。
6.建筑限界:區間直線段矩形隧道行車右側邊墻內側至線路中心線為2100毫米,行車左側邊墻內側至線路中心線為2300毫米;建筑限界最小總高度為5060毫米;區間單圓隧道建筑限界為直徑5200毫米;島式直線車站站臺邊距線路中心線1500毫米,軌頂風道底至軌面高度不小于4500毫米。曲線地段需根據曲線半徑和軌道超高按曲線地段矩形隧道的加寬方法計算并進行加寬。
7.設計荷載:全線均按B型車6輛編組設計,單軸重不大于14噸。
8.抗震:按照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設防烈度6度)進行結構抗震設計。
9.人防:防核武器抗力級別為6級,防常規武器抗力級別為6級,防化等級為丁級。
10.防洪:結構防洪設計水位按100年一遇標準設計
(三)線路、車站及軌道
1.線路布置
基本同意總體線路走向及線路平縱面設計,線路起于1號線一期工程終點站瑤湖西站,由西向東,于瑤湖大橋南側下穿瑤湖,沿規劃新月路走行,終于規劃新月路與東風路交叉口的麻丘站,并預留遠期延伸條件。下階段應補充必要的工程地質、水文勘測及管線、建(構)筑物的調查工作,并與水務、市政等有關部門銜接,落實有關涉水、沿線建(構)筑物、市政管線拆遷、改建協議,進一步穩定線位、站位,優化、完善線路平縱面設計,穩定1號線東延線工程起點技術方案。
2.車站
同意全線設2座車站,分別為瑤湖東站、麻丘站,均為地下站,無換乘站。平均站間距2039米,最小站間距為1734米(瑤湖東站~麻丘站),最大站間距為2345米(瑤湖西站~瑤湖東站)。
3.軌道
同意正線、配線采用60公斤/米鋼軌、9號單開道岔;正線全線鋪設長鋼軌無縫線路,正線采用長枕式整體道床,配套采用DZⅢ型扣件。根據環評要求,中等減振地段采用雙層非線性減振扣件,高等減振地段采用梯形軌枕減振道床,特殊減振地段采用鋼彈簧浮置板道床。下階段應結合線路線位、配線設置、局部規劃道路調整、地面建筑拆遷等實際情況,并按照環保要求進一步核實、優化、減振范圍。
土建工程
區間
原則同意區間隧道等結構設計。主體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結構安全等級為一級,耐火等級為一級,防水等級為二級。區間隧道襯砌結構統一采用通用型管片。單圓區間內徑5400毫米,外徑6000毫米,襯砌厚度300毫米,環寬為1200毫米,錯縫拼裝。正線隧道均采用單圓盾構法施工,聯絡通道采用礦山法或機械法施工,瑤湖西站東端新建盾構井及瑤湖西站~瑤湖東站中間風井采用明挖法施工。下階段應結合詳勘的水文、地質資料,進一步深化和完善瑤湖盾構方案相關節點設計,分段核定不同管片埋深配筋量,合理控制地面沉降,確保施工安全和鄰近建(構)筑物安全。
車站
1.原則同意各車站的規模、總體布局及采用的主要技術標準。下階段在滿足車站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應進一步優化車站布置,合理確定車站規模。結合商業開發的車站應做好防火分區,并滿足安全疏散要求;落實供水、供電及市政管線改遷協議,落實相關拆遷事宜。
2.原則同意各車站主體、管理用房、設備用房等建筑設計,按照規范要求和設計能力布置自動扶梯、電梯、樓梯、售票機、檢票機等設備。內部裝修標準應適當控制,體現功能為主原則。
3.基本同意各車站采用的型式。瑤湖東站、麻丘站為地下二層島式車站。
4.基本同意在瑤湖西站新建盾構井、瑤湖西站~瑤湖東站區間設置中間風井。
5.原則同意各車站結構設計。車站主體結構設計使用年限100年,結構安全等級為一級。地下車站、人行通道以及風道的設備區按一級防水等級要求設計,風道非設備區按二級防水等級要求設計。
(1)各車站均為地下車站結構,根據車站寬度和站臺形式分別采用單柱雙跨、雙柱三跨現澆鋼筋混凝土箱型框架結構,標準二層站頂板厚度800毫米,側墻700~800毫米,中板400毫米,底板900~1000毫米,各層板設置縱向梁。附屬結構均為鋼筋混凝土箱型框架結構,典型風井、出入口頂板、底板、側墻厚度為600毫米。
(2)根據各車站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和開挖深度、施工方法等,采用800毫米厚地下連續墻、鉆孔樁加隔水帷幕等圍護結構,配合坑內降水施工。
(3)下階段應補充必要的詳細地質勘察資料,進一步查明各車站的水文、地質條件,深化結構設計,合理確定圍護結構嵌固深度。
(4)原則同意各車站出入口設計。車站主體部分原則上設置4個出入口,特殊情況下不應少于2個,帶配線車站物業出入口近期考慮預留,遠期待配線預留空間啟用后再行開通使用。困難條件下布置于規劃道路紅線內、占用人行道的出入口設置,應征得規劃部門同意。下階段應進一步與規劃部門銜接,結合街區建筑及地下商業、辦公和行人過街要求,優化調整各車站出入口布置;優化完善地面公交銜接方案。
四、機電設備
(一)供電
同意本工程采用與在運營的1號線工程一致的交流110/35kV兩級電壓集中供電方式、直流1500V牽引供電制式、架空接觸網型式,電力監控、雜散電流防護與接地、供電車間等專業設計原則與標準與已運營部分保持一致。
(二)通信
原則同意通信系統設計。通信系統由地鐵專用通信、民用通信及公安通信三個相對獨立的系統組成。民用通信由鐵塔公司負責實施。下階段應進一步落實與南昌軌道交通規劃線通信網的互聯互通,進一步研究、完善同一控制中心通信各子系統實現資源共享的方案,并開展與電信運營商、公安、消防等部門的對接工作,優化通信系統設計方案。
信號
原則同意信號系統設計。同意正線列車自動控制系統(ATC)采用與一期工程制式相同、相互兼容的移動閉塞CBTC系統,主要包括列車自動監控子系統(ATS)、計算機聯鎖子系統(CI)、列車自動防護子系統(ATP)、列車自動駕駛子系統(ATO)、數據通信子系統(DCS)和維護監測子系統(MSS)等。全線配置信息安全3級等保設備。下階段應結合一期工程既有信號系統現狀,進一步研究、深化信號系統方案、構成和功能。
自動售檢票(AFC)系統
原則同意AFC系統設計,AFC系統主要由線路中央計算機系統、傳輸網絡、車站計算機系統、車站終端設備、車票等組成。下階段應根據各車站規模、客流量合理配置AFC設備,預留遠期設備安裝和接入條件。
綜合監控系統和火災自動報警系統
原則同意綜合監控系統和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綜合監控系統由中央級綜合監控系統、站級綜合監控系統(含車站、車輛基地)和其它輔助系統等部分組成,采用中央級、站級兩級管理,中央級、站級、現場級三層監控方式。系統以電調、環調為核心,與PSCADA、FAS、BAS、ACS、通信、信號等系統集成或互聯,緊急情況下能聯動各系統實現防災救援的功能。
通風、空調系統
原則同意通風、空調系統設計。同意地下車站通風空調系統采用全高站臺門系統,設置“雙活塞”隧道通風系統、車站設置全空氣空調系統及防排煙系統、車站管理用房設置多聯機加新風系統。下階段應進一步研究明確排熱風機、公共區全新風空調工況回排風機、隧道通風系統早晚通風合理運行策略;進一步研究高效空調系統實施方案。
站臺門系統
原則同意站臺門系統的控制模式、接口設計及門體結構設計,下階段應根據規范及限界要求細化站臺門的限界設計和防夾方案。
自動扶梯及電梯
原則同意自動扶梯、電梯設計。自動扶梯選用公共交通重載型自動扶梯,車站內垂直電梯選用無機房電梯。下階段應進一步落實車站土建與自動扶梯及電梯的接口問題,以減少設備安裝時對土建整改的工作量。
給水、排水與消防
原則同意給水、排水與消防系統設計。下階段應進一步與有關部門對接,落實市政管網的規劃情況,落實車站給水、排水系統接駁條件,穩定設計方案,并完善相關審批手續。
控制中心
本工程控制中心設置于1號線同步建設的地鐵大廈控制中心內,與規劃的其它4條線路資源共享,實現對5條線的統一調度。下階段應進一步與有關部門研究確定運營管理模式,優化完善相關設計,并合理分攤投資。
線網指揮中心
線網指揮中心一期工程設置于既有的地鐵大廈內,規劃的16條線路共享,由2號線東延工程建設,并由本工程與1號線北延、2號線東延及5號線工程共同分攤投資。
五、其他
原則同意防災、環保、節能、人防等設計,下階段應進一步與規劃、國土、水務、公安、人防、消防、文物、環保、公路、供電等部門溝通銜接,并按照國家、省有關規定,履行相關專項審批程序,落實具體措施,確保方案穩定、工程安全。
工程概算
核定本工程總概算為246452.24萬元,具體分項概算詳見附表。
請項目單位、設計單位按專家組審查意見進一步優化、完善設計,并嚴格按照可研批復、初步設計批復要求實施,不得擅自改變建設內容、規模、標準和建設方案,控制投資。
七、本批復有效期為二年,需要延期的請在二年期限屆滿的三十個工作日前,向我委申請延期。本批復只能延期一次,延期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一年。國家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執行。
此復
附件:南昌市軌道交通1號線東延工程概算核定表
2021年10月18日
附件:
南昌市軌道交通1號線東延工程概算核定表
單位:萬元
序號 |
工程項目及費用名稱 |
概算金額 |
備注 |
|
一 |
工程費用 |
157853.83 |
|
|
1 |
車站 |
57232.92 |
|
|
2 |
區間 |
45465.40 |
|
|
3 |
軌道 |
6986.87 |
|
|
4 |
通信 |
3734.71 |
|
|
5 |
信號 |
6061.04 |
|
|
6 |
供電 |
13836.23 |
|
|
7 |
綜合監控 |
607.92 |
|
|
8 |
火災自動報警、環境與設備監控 |
1195.75 |
|
|
9 |
安防與門禁 |
838.31 |
|
|
10 |
通風、空調與供暖 |
3797.37 |
|
|
11 |
給水與排水、消防 |
2426.55 |
|
|
12 |
自動售檢票 |
1790.46 |
|
|
13 |
站內客運設備、站臺門 |
3120.24 |
|
|
14 |
線網指揮中心 |
9131.76 |
本項目分攤的工程費用 |
|
15 |
車輛基地 |
66.60 |
|
|
16 |
人防 |
1561.69 |
|
|
二 |
工程建設其他費用 |
48853.75 |
|
|
1 |
前期工作費 |
23655.89 |
含征租地、房屋拆遷、管遷遷改、綠化補償、交通疏解等 |
|
2 |
場地準備 |
2367.81 |
||
3 |
項目建設管理費 |
4039.68 |
|
|
4 |
建設工程監理與相關服務費 |
2841.37 |
|
|
5 |
招標代理及交易服務費 |
315.71 |
|
|
6 |
前期工作費 |
500.00 |
|
|
7 |
研究試驗費 |
260.00 |
|
|
8 |
勘察費 |
1262.83 |
|
|
9 |
設計費 |
6314.15 |
|
|
10 |
設計咨詢費 |
552.49 |
|
|
11 |
工程造價咨詢費 |
631.42 |
|
|
12 |
引進技術和設備其他費 |
98.46 |
|
|
13 |
綜合聯調及試運行費 |
1595.03 |
|
|
14 |
生產準備及開辦費 |
548.10 |
|
|
15 |
工程保險費 |
947.12 |
|
|
16 |
安全生產保障費 |
1281.59 |
|
|
17 |
施工圖審查費 |
492.50 |
|
|
18 |
專項檢測及驗收費 |
140.00 |
|
|
19 |
白蟻防治費 |
25.12 |
|
|
20 |
公交一體化 |
100.00 |
|
|
21 |
在建工程安全質量遠程視頻監控費用 |
384.48 |
|
|
22 |
BIM及信息化費用 |
500.00 |
|
|
一+二合計 |
206707.57 |
|||
三 |
預備費 |
10335.38 |
||
四 |
專項費用 |
29409.29 |
||
1 |
車輛購置費 |
15600.00 |
|
|
2 |
建設期投資貸款利息 |
13569.29 |
|
|
3 |
鋪底流動資金 |
240.00 |
|
|
五 |
概算總額 |
246452.24 |
||
抄送:南昌市人民政府、南昌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 |
||||
江西省發展改革委辦公室 2021年10月19日印發 |
||||
年月日
江西省發改委辦公室 年月日印發 |